复星创富日本总经理刘怡君:东京每年100家退市公司是不错的交易标的
发布时间: 2025-07-07 作者: 产品展示
1. 日本的制造业维持在一个非常好的生态里。大家听说的公司像索尼丰田是前5%的大公司,其实线. 新的idea的确是从美国起来的,而美国人做事情比较粗糙,日本人会做成一个很精细的产品,产业链转移到中国。
3. 日本的企业在日美贸易战当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产品的确被美国卡住了,但是材料和装备很多领域还是占到了50%以上,也就是说它采取了退避的策略:我不正面跟你竞争,你要做的东西我让你做,我在你不擅长或者是你不想做的领域,有一个比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是采取的不得已为之的手段。
4. 在国内大家比较卷,在日本还没那么卷。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信任和忠诚的国家,一旦跟日本企业做成生意之后可能3-5年,甚至5-10年不会担心掉单。
5. 其实日本有时候互相参股,不是为了控制权,而是建立互相信任的股东关系,你们可以坐下来谈生意的,是这个概念。所以互相之间持股是非常普遍的,通过互相投资和持股,小比例的投资去建立一个非常深的信任关系。
于上海西郊宾馆隆重举办。本次峰会的指导单位为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及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主办单位为晨哨集团。峰会吸引了来自政府机关、企业界、投资机构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逾500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全球投资并购领域的前沿动态,为产业变革与市场重塑贡献智慧与力量。
以 “ 日本的投资并购机会以及中资企业出海展业并购探讨” 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感谢晨哨集团的邀请,也感谢大家的时间,让我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
我2003年到日本,至今待了20多年。以前的经历主要在产业里,2019年加入国内基金,完成了对日本一家上市公司总值约8亿美金的并购。之后一直在陆续在从事中日之间的产业并购和投资方面的工作,今天借这个机会稍微介绍一下我在日本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介绍一下复星,复星是一家创新驱动的全球家庭消费产业集团,多年来坚持全球化,现在海外员工数量占到了集团员工总数的近一半,收入也约占一半。
复星国际从2007年在香港上市之后,在全球化方面做了很多产业投资和产业运营的工作。在2014年进入日本市场之后,复星一直在日本也采取相类似的策略,通过并购了当时日本第五大不动产基金——IDERA,对其进行深度的产业运营。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日本的情况。这两年,过来找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和个人比较多,因为投资日本正处在风口上,包括巴菲特在强化对日本商社的投资布局。
日本是制造业为根本的国家,在战后获得了时代机遇,进入了高速发展过程中。但是,80年代末的时候受到了日美贸易战的挑战,所以当时美国对它的质押和诉讼,包括跟很多大企业的官司也让日本企业进入到了失落的30年。
这30年当中日本的GDP是没有增长的,大家经常去日本的朋友也很多,过去30年日本的物价基本没变动过,这是主要因为日美贸易战有很大的挑战。
然而这两年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安倍经济学在2012年提出了宽松的政策。通过几个宽松的制度把日本的股市、房价各方面在往上升通道的过程中发展。日本在亚洲是第二大证券市场,超过香港和新加坡,大概有4000家上市公司,每年平均有80家上市公司陆续上市。
我们整理了日本有哪些产业需要我们来关注。举个例子,大家认为中国制造业很强,而日本的制造业维持在一个非常好的生态里的。大家听说的公司像索尼丰田是前5%的大公司,其实线%的小公司。
日本的中小公司有许多隐形冠军,它可能在某个材料、加工或者光学制作领域是全世界排在前三的公司。大家没有听说过这个公司,就是因为有水下的95%的公司生成了非常完整的生态,可以托起5%的公司。
我原来也在索尼工作过。索尼虽然有核心技术,但是它的核心强在笼络了一堆非常强的供应商,可以帮它做出非常薄的电脑、功能非常好的显示器,这些都基于是本地企业常年积累的团队和开发技术,且这些技术团队不为大家所知。
包括在材料装备领域,大家没有听说过的企业在整个世界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包括化学公司;包括精密加工,检测类的设备;包括医疗检测设备,医疗材料;包括化妆品公司,化妆品是材料科技公司,这里有很多很多一些新的材料开发;包括一些机器人,这里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关注的一些点。
我举个例子,像半导体的信息技术领域,国内非常火。大家看到投资和增长也在不停地上升当中。从2000年开始,电脑、互联网起来以后半导体慢慢迭代,变成终端越做越小到手机模式。未来大家很流行的AI,包括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包括以后的算力中心都是在一个半导体不停迭代的过程当中。
这个领域从它的上游的材料到中端的加工和芯片,到最后成为终端是数万亿市场很大的机会。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大家不知道的是有些行业不是特别研究的话,里面每个赛道有几千个工序,一个半导体再少都有几千道工序,这里有很多公司。国内的公司还是处于所谓的卡脖子,或者是相对比较起步阶段的产品有很多,这里无数的公司就需要从外面引进来技术或者是加强合作。
半导体公司在日美贸易战结束后,差不多之后只剩下一个东芝了。基本上日本的半导体公司没有一家留在前十大的玩家里了。可以看到日本贸易战打得多么惨烈,这个过程大概30年的时间变成了这样的过程。
整个生态转移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看整个科技的流程,大家发现一个规律:新的idea的确是从美国起来的,包括芯片、机器人,然后有产业链的推移。美国人做事情比较粗糙,但是日本人会做成一个很精细的产品,产业链转移到中国,因为我们有很好的供应链,有很好的材料生产功能,到最后做成便宜的价格,全世界99%的人可以用上。而日本比较贵,10%的人才用这个东西,这个是产业链的过程。
日本的企业在日美贸易战当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产品的确被美国卡住了,但是材料和装备很多领域还是占到了50%以上,也就是说它采取了退避的策略:我不正面跟你竞争,你要做的东西我让你做,我在你不擅长或者是你不想做的领域,有一个比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是采取的不得已为之的手段。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讲到80年代的时候跟中国做生意,但是某些原因下他们公司被美国的商务部告了之后这个产品就不得不停止了。像八几年的广场协定大家比较清楚,这之后其实美国的商务部也给了很多压力,这些大企业产生了很多策略上的调整。一方面后来的台湾和韩国的崛起以后,导致整个产业链慢慢向台积电和三星转移,导致日本半导体受到了很多挑战。
我们觉得在海外产业受到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可以受到挑战的时候捕捉很多机遇合作。我们可以做一些产业链的整合,大家合作以后扩大全世界的市场,中国有中国的优势,日本有日本的优势,大家互相坐下来谈谈怎么样合作,能够一起做生意,并购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和手段。
总结来说,我们觉得它有很多不错的技术,现在这些技术集中在中小企业手里,这些企业像富士胶片的企业是做胶片的一家公司,但是胶片在数码相机当中淘汰之后变成了材料公司,真正有生命力可以活下来的企业是与时俱进的,要跟着时代走,否则像柯达就比较艰难一些,这里还是有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的。
我在回到中资企业怎么看日本这件事情上稍微展开一下。这两年日本的经济数据非常漂亮,股市也在涨。楼市方面,如果3年前你在东京买一套房子的线倍了。
大家可以理解像索尼从前是全世界顶级的消费电子公司,但是现在提到索尼则是金融公司,是软件公司。日本慢慢从制造业向金融和软件的方向,是跟着美国走的。但是,它意识到制造业导致了基础的流失,所以你也可以看到像台积电的工厂建立,包括在北海道建立了8nm产线工厂,它们也希望把高端制造业移回日本。从这个趋势当中可以看到制造业、金融和投资处在一个非常火热的过程中。
每周都有很多企业家来咨询我们,看看有没有机会在日本做投资、并购,以及我们看到出海日本有哪些机会?
首先,在国内大家比较卷,在日本还没有那么卷。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信任和忠诚的国家,一旦跟日本企业做成生意之后可能3-5年,甚至5-10年不会担心掉单。这里是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可以在当地赚到钱,比如日本品牌在东南亚,台湾,或者是欧洲比较吃香,一旦东南亚的人提到日本品牌觉得比较靠谱。比如说海信收了东芝的电视机,我觉得这个是不错的收购项目。
包括收购日本的上市公司,在境外相当于有上市公司的主体,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贷款,就有更多的金融手段做更多的投资并购或者是展业的机会,而且日本有很多中小企业的估值非常低。因为日本的企业家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动力与时俱进,跟上这个时代,所以收购日本的上市公司也是很大的机会。
当然“走出去”也有很多挑战,当地的人际关系非常闭塞。日本是比中国还讲人情的一个人情社会,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外人进去没有三五年时间很难跟日本人打上交道,需要找到一个很强的背书进入他的圈子,而且要获得他的信任。所谓的信任是价值观,做事情的方式和讲诚信的态度是一样的,不能跳中介,或者直接去交易、付款并且务必要付钱账期一定要遵守,拖一段时间日本公司一定就不跟你合作了。还有它对外国人的不信任,团队合作的方式跟中国还有一些不一样,我们在当地要跟当地人建立很好的信任关系,克服这些困难后在当地才能有很好的机会。
其实日本有时候互相参股,不是为了控制权,而是建立互相信任的股东关系,大家可以坐下来谈生意的,是这个概念。所以互相之间持股是非常普遍的,通过互相投资和持股,小比例的投资去建立一个非常深的信任关系。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因为海信收购了东芝电视机,因此现在所有的东芝的电视机都是海信产品。前两天日本电视台报道说现在全日本的整个市场的电视机的占比前5名里有3家是中国公司,包括夏普和东芝。 像这一些企业在海外都收购了很多的当地比较不错的一些品牌,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互赢关系。同时,海信也收了一家日本的上市公司,那家公司的估值也非常低。这种资产在中国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它是全世界前二大的汽车空调公司——三电集团,他的客户是美国,欧洲,包括特斯拉是他的公司,当然它的问题是它的供应链和它的管理层有问题。一旦你有能力把这些公司做整改的话,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一个企业。
海信也是通过这个项目把日本的三电集团的产能移到中国,大概扩增了450万台的生产基地,对当地的中国政府来说也是很大的适应性,因为现在地方政府很希望有外资过来投资,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反向把外资引到中国来,这对政府招商来说也是一个思路。
另外,平安集团在日本比较积极,收购了一些药厂,包括一些房地产公司,甚至当时网上有传闻说日本的火葬场被中国人收购的,其实就是平安当时收的标的,也比较赚钱。平安做了不少财务投资,当然这个跟保险本身也有天然的关系。
目前,东京证券交易所认为日本不需要太多的上市公司,计划从现存的4000家减到3000家左右,每年有100家的公司是在退市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退市的公司是不错的通道,如果你能够把退市的公司玩好,让它焕发新的经营手段和方式,在中国能够整合好的供应链和产业给它的上市公司的话,其实双方之间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我们最近被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委托,希望在日本收一个旅游或者是房地产公司。它的主业是做旅游和房地产,希望在日本有这么一个上市公司增加他的信用,或者是将来可以有更多贷款,这里就有很多很多机会能探讨。
在投资里有很多方法,设立合资公司,设立法人,你要想清楚我去日本是找客户,还是去投资,还是收购的。像华为在日本是要整合供应链,所以你去日本的定位是什么要想清楚,战略上想清楚。
包括国内材料类的上市公司,日本有很好的材料的积累。我们帮它们搭建并购基金,收购日本的企业,包括本地的上市公司合作的机会,整合中日之间的资源。
我们也在日本接待了中国各地地方政府领导考察日本,帮他们整合日本资源,帮他们开展招商活动,增加中日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可以把产业的资源和人脉结合起来。
我再举个例子,像希音此公司大家也很熟悉,它在日本花了3年时间从收入零做到100亿人民币。日本还是有比较大的消费能力的国家,其实找对人、找对方法,怎么样定位好战略,在日本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我们将百家优质上市公司真实一手需求这个核心资源,用一种创新的模式共享给大家——通过晨哨大买手系统对接,即高效率低成本,又安全保密。
热点新闻
- • 启迪孵化企业丨「达芬骑」用科技定义未来 首台量产重型机车亮相服贸会
2024-07-23
- • 【48812】4799元起 铭瑄RTX 4070显卡同步发布:万元内装机首选
2024-07-25
- • 7A15铝合金电化学腐蚀测试
2024-07-26
- • 钨 — 熔点最高的金属
2024-07-26
- • 【48812】PM818高钒型高速钢
2024-07-26
- • 奏响多瑙河畔“钢铁交响曲” 河钢塞钢交出中塞友好合作优异答卷
2024-07-27
- • 【48812】中冶东方签燕钢2×2560m3高炉炉顶全套供货合同
2024-07-29